蘑菇大棚中的一种杂菌——裂褶菌
发布时间:
2023-08-14 10:04
来源:
裂褶菌是裂褶菌科、裂褶菌属真菌。子实体小,覆瓦状散生或丛生,扇形或肾形,无柄或短柄,盖面密生绒毛、白色至浅灰色;盖缘内卷,有条纹、多瓣裂,菌褶狭窄,沿褶缘纵裂向外反卷。对平菇、香菇等食用菌而言,裂褶菌虽然是一种杂菌,但是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幼嫩子实体味道清香,鲜美爽口,既可以单独炒食,又可以作为各种食物的佐料使用。在云南省因它味道鲜美称之为“白参菇”,含有很多美味营养物质,现在是一种可以人工栽培的美味食用菌。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海南、福建、台湾等地。春、秋季,生于阔叶树木或倒木、枯枝上,有时也生于针叶树倒腐木上,单生至群生,常在木耳、香菇、银耳段木上生长。
栽培技术
菌种分离:目前菌种分离主要有3种方法:子实体组织分离、孢子分离和基质分离。基质分离法成功率低,一般不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一般步骤为选择菌株,表面消毒,切取组织块,培养纯化。李蕾研究指出,裂褶菌风干子实体在菌柄处分离易获得菌种,在消毒方式上用无菌水冲洗即可。孢子分离法是选育优良菌株的基本方法,生产上多采用多孢分离法。采用孢子弹射法、菌褶贴附法或菌褶抹孢法收集担孢子,落在琼脂培养基上;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孢子粉接入到母种培养基上或在无菌室制成孢子悬浮液移入培养基上,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单核菌丝自由交配形成双核菌丝,挑选健壮的菌丝纯化获得菌种。
栽培模式
裂褶菌栽培模式多样,常规采用大棚和菇房栽培模式。裴凤等报道,在种植大棚棚顶覆盖草帘加黑色薄膜、四周草帘围护、地面铺细沙,有利于保湿。丁福广介绍,菌筒直接覆土出菇是温度适宜时白参菌的理想出菇方式,生物学效率高达90.8%。严亮等采用梨园-裂褶菌复合栽培模式,生物学效率达到48.6%,且明显提高每亩经济收益。杨本寿以巨菌草为主料采用半人工林下栽培裂褶菌,既修复了原来的松林生态又提高了收益。我国食用菌科研工作者从80年代就开始裂褶菌的人工栽培研究,1996年在云南开始进行万袋规模的栽培。目前,裂褶菌作为一个可以正式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其生产规模也在不断发展中,它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也是很大的。
药用价值
裂褶菌质地柔软细嫩,食味鲜美,且含有特殊香味;其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俱佳的蛋白源。裂褶菌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裂褶菌多糖、裂褶菌素和甾醇等,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
下一页
相关新闻